• 扬州:每天千人驱车江都大桥吃江鲜
    2010-12-28
    首页 > 行业动态  > 扬州:每天千人驱车江都大桥吃江鲜

    2010年12月28日,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落后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《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》。该办法颁布于1990年11月20日,其第三条第二项规定:“河豚鱼有剧毒,不得流入市场”。 该法规废止后的******个春天已经到来。众所周知,河豚有毒,按有关规定,有毒食品不得上市。当然,目前野生河豚已基本消失,现在基本上是人工养殖。面对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和附近地区红红火火的河豚市场,河豚消费给我们留下了一道难解的题。我们再次提示市民,河豚有毒请慎食。


    “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”初春季节,正是河豚从海里回流到长江之时;这句古诗对于江都市大桥镇人来说,不仅是河豚端上餐桌的季节,更是迎宾待客节庆的日子。


    每天晚上,古老的大桥镇,几乎每家饭店都能享受这一名气的“红利”――开着上海、南京和苏南等外地牌照小车的客人们,长途跋涉到此,点名要上河豚,一掷千金。


    春天到了,河豚由长江溯流而上;经过扬州时,没有产子,河豚鱼肉味道***鲜美。“可以说,整个长江沿线,以江都大桥一带的人***擅吃河豚,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河豚。”


    “吃河豚,到大桥”,在坊间广为流传。有关人士介绍说:“很多单位和人士,遇到需要重点招待的客人,都点名要求上河豚,而且非河豚不可。”


    同沿江很多地区居民一样,大桥镇居民吃河豚有很长的历史,东风饭店则是这段历史的忠实见证者。  “1954年,搞公私合营,取名‘东风’。”东风饭店总经理任建新介绍说。这个当年属于供销社下属单位的饭店,经过改制后,字号所有权仍然属于镇政府。


    不过,在更名为“东风饭店”之前,饭店已经存在一段时间。任建新的父亲任迟生先生经过仔细回忆,才依稀记起:当时的饭店叫“聚乐园”,在更名之前,开了20多年,算起来有80多年历史。包括大桥镇上健在的***年长的老人,已记不清这个饭店准确的成立时间。


    1968年,任迟生从扬州商校下放到东风饭店。在他的记忆中,当年经常有老“解放牌”一卡车一卡车地将河豚拉到镇上,5毛钱一斤,家家户户冒炊烟,河豚鱼香溢满一个镇。


    上世纪90年代初,大桥镇开始迎来河豚所带来的餐饮黄金季节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富裕起来的城里人奔向农村江边,观江景、吃河豚、看风情。


    “当时野生河豚都是野生的,150元左右一条,相当于机关干部一个月的工资。”任建新回忆说,镇里也一下子冒出了七八家主打河豚的饭店和一群“万元户”。


    但是这种幸福时光,没有延续太长时间。随着长江污染严重、水质恶化,以及过度捕捞,野生河豚基本上在长江中消失


    “1995年的时候,我看到长江***后一条鲥鱼后,就再也没有见到过。”任建新说,如今的野生河豚基本都是从长江口、杭州湾一带引进。“一条普通野生河豚,500元一斤;正常摆上一桌野生河豚的菜,人均消费1000元。”


    由于河豚不再进入长江溯流,在海里随着水温迁徙,为了能拿到野生河豚,只有少数饭店能够与捕鱼者达成了长期包销协议:不管收的河豚个头大小,是否死活,全部收购。


    “上好的野生稀有品种,甚至能卖到四五千元一斤。”据悉,近15年来,野生河豚价格扶摇直上,除了资源减少外,还与沿海地区吃河豚的人日趋增多有关。


    野生河豚的消失,并没有让河豚餐饮消费绝迹。消沉两三年后,1998年,随着海安等地人工养殖河豚成功,河豚再次大量端上了大桥镇各家饭店的餐桌上。


    每到周末,镇上便涌入大量上海、苏南等地牌照的汽车。对于吸引外地客人成批来到大桥镇“高消费”的理由,任建新认为,******是安全,第二是口味。


    “我们熬的调料,有15种配方;东风饭店内,知道具体配方内容的,不超过两个人。”任建新介绍说,经过多年的摸索,各家各户形成了独特的河豚烹饪技艺,且严格遵循家族制,由父辈传承到子女,不许外传。


    这些凝聚着几代人记忆的手艺,像一朵朵野菊花,散落在乡间小道,散发着野性神秘的芬芳,吸引大城市的客人纷至沓来。大桥镇的河豚餐饮业,因此生生不息,发展至今,市场规模越做越大。


    东风饭店搬迁之前,经营场所只有8个包厢;经过搬迁到现在,扩展到20个包厢。任建新估计:“以坐满200多人计算,镇上与我们同等规模的还有五六家。也就是说,每晚有上千客人。其中,半数以上是外地人。”


    2009年度扬州市十强乡镇工业集中区,江都大桥镇工业集中区荣获******名。大桥镇三产办主任蒋东升认为,不能否认的是,这与大桥镇以河豚为特色餐饮市场的繁荣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。